冬季来临,来心血管门诊就诊的患者增多,心内科病房里也住满了病人,为什么冬季心血管病人这么高发呢?青岛新万增养老院指出,这是因为冬天的环境非常寒冷,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性凝滞,易伤阳气。因此寒冷的环境会诱发血管痉挛,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也会增强以致血栓形成,所以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冬季对心血管有哪些影响呢?
血压不稳了
进入冬季,几场寒流下来,不少老年高血压病人变得血压不稳定,血压波动变大,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可以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情况。但不少老年患者,有的是怕给儿女添麻烦,或者由于疫情的关系而延迟就医从而加重了病情,建议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心脏更累了
突然遇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身体代谢率增加,会导致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让心脏更努力的劳动以适应寒冷的变化,这样一来就加重了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更易形成血栓
寒冷可使血小板更易于凝聚,血液粘稠度增大,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梗脑梗的重要原因之一。
呼吸道感染几率增高
在气温变化时,很多抵抗力欠佳的老年人会出现呼吸道感染,轻至感冒,重至肺炎,对老人的心功能都是一次挑战。尤其是有“老慢支”“慢阻肺”甚至肺心病的患者,呼吸道感染后是心功能恶化的高危人群,这也就是为啥冬季心衰高发的原因。
口味变重了
进入冬季后,许多老年人喜欢吃一些有滋味的食物,食盐、糖分摄入量也随之增加,这些无疑为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从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那么如何做好冬季心血管病的养护呢?
重视身体变化
一旦出现胸闷、胸痛,血压居高不下,或是头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隐患。
坚持规律服药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药物调整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更不能任性停药。定时监测心率、血压。
坚持适度运动
冬季心血管病人在气温5℃以下的环境下是不适宜体育活动的,要尽量避免清晨去锻炼,最好选择下午或傍晚,锻炼应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选择。最好能定时、定量、定强度。选择走路、慢跑、太极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如果安静状态时,血压未能很好控制或超过180/110mmHg应暂时禁止运动。
合理安排饮食
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健康食品,如清淡烹饪的蔬菜、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适量吃时令水果。
及时增减衣物
心血管病人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因为血管对寒冷的刺激特别敏感,当碰到冷空气面部血管会突然收缩引起连锁反应,造成血压波动影响心脏可能会诱发心绞痛。
少去人员密集区
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防止感染后心功能恶化。
保持平和心态
遇事自我调节,心情舒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缓解不良情绪。《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相信大家都已熟知,快乐、爱心是最廉价的心血管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