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又称“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脑梗塞、脑栓塞)及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两大类。青岛新万增养老院指出,前者常反复发作,导致运动和感觉方面的残疾;后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国人卒中以脑梗塞最为多见,主要病变是脑内中小动脉血管腔闭塞,局部供血中断,导致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丧失。如临床常见的一侧偏瘫,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就是脑底与丘脑间(称作“内囊”)的神经传导道(束)受损所致。一般卒中患者临床上不出现大脑皮层智力功能的障碍。但是,如果脑梗波及大脑皮层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也会导致痴呆的发生,称作“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个常见的痴呆症。65岁以上老人中约有5%患痴呆症。其中,AD约占50%,VaD约占20%,AD+VaD约占20%,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较少见。
VaD与AD的病因和病变不同,首先,AD的病变不发生于脑内动脉,而是脑组织自身变质、坏死病变。大脑皮层各部均可受累,大脑萎缩明显(约20%,重量<1000克),脑神经元变性、坏死,出现β-淀粉样蛋白,形成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及广泛的神经元缺失(海马较重)。其次,VaD的临床表现与AD不同,VaD是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而AD则是以记忆力丧失为主,表现为多方面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
目前,国人VaD表现可分为三类:1、多梗死性痴呆,为反复、多次梗塞所致。症状多样,起病急,在卒中后数天到数周出现智力障碍。2、关键脑区梗死性痴呆,多为局灶性小病变,位于海马、角回、扣带回等处,或发生于皮层下的丘脑、穹隆、大脑基底节等处。常出现记忆丧失、语言障碍、精神情感异常。3、皮层下血管性痴呆,主要为腔隙性脑梗塞及小血管病变所致,以前额皮质下部位多发。一般痴呆症状较轻,且多样、多变。
当前,脑卒中高发的形势依然严峻,业内专家呼吁,老人在卒中过后决不能有“大难闯过松口气”的想法,一定要居安思危,确实做好“防复发、防痴呆”的管控措施。定期做认知功能的专科筛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痴呆药物。研究显示,尼莫地平、胞磷胆碱、美金刚、丙戊茶碱、银杏叶制剂、脑活素等,对VaD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