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养老院观点:香港养老并不容易
来源:青岛养老院 作者:青岛养老院 时间:2018-08-20
青岛新泰康养老院的观点是,香港现有的养老制度还远远算不上是全民退休保障。在实行该制度前已经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无法受惠;家庭主妇、残疾病患等没有正式工作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没有向强积金账户供款,老来就没有保障。而香港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实质进一步恶化了这部分老人晚年境遇。
青岛养老院
社会一直有声音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让全港市民都获得福利,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或组织提出建议方案,例如年满65岁老人,单身资产不多于8万港元、夫妇两人资产不多于12.5万港元,每人可每月领取3230元退休金,预计25万人受惠。而这个方案遭到了年轻人的激烈反对,他们担心这样一来会大大增加年轻一代的负担。据测算,这个方案到2064年累计新增开支总额为2555亿元,会令政府提早6年出现结构性赤字,财政储备提早8年耗尽。彼时,“社会掉入泥沼,不能自拔。”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老人患病、残疾比例也有所增加。据统计,2013年60岁及以上人士中,61.8%患有至少1种慢性疾病,28.4%至少有一项残疾。这些老人中,又有60%是独居老人,缺乏亲人照顾,独居有一定危险。但是,香港安老服务长期存在供给不足问题。香港2017年有6259名老人在轮候期间离世,人数创过去5年新高。至2018年5月,仍有3.8万名老人正在轮候政府资助床位。
随着老人护理需求增长,香港社会福利署自2000年起推出“养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符合资格的老人可以申请政府资助床位,包括公营性质的养老院(津助或合约养老院)床位,以及政府在私营性质的养老院购买的床位。但是,因为兴建院舍耗时长(一般最少需要5年)、业界人手短缺等问题,从2010至2011年度到2014至2015年度,轮候资助床位的老人增加了4598名,资助名额只增加了1457个;床位轮候时间也十分漫长,在2014至2015年度,入住公立养老院平均需轮候37个月,入住私营养老院的资助床位也需8个月。
除资助床位外,老人也可入住没有参与政府买位计划的私营养老院,但这些养老院只达到《养老院条例》规定的最低标准,缺乏监管、问题频生。有报告显示,这些养老院的住客人均面积为7.5平方米,每百名住客仅配有16.3名员工(包括护士、保健员、护理员等),与合约养老的20.8平方米、42.3人有显着差距。私营养老院也多次传出虐待老人的丑闻,如一家位于高楼内的重度护理养老院,将12名失去自理能力、坐在轮椅上的女性老人推到三楼露台,老人被迫脱光衣服等待洗澡,一等就两个小时。
为了缓解床位短缺的难题,香港政府近年开始推行老人院舍住宿照顾服务券计划,目标对象为在中央轮候册中身体机能被评为“中度缺损”的老人,香港所有甲一级标准的安老院舍,皆可申请成为认可服务机构。院舍券试验计划原定于2015年9月推行,但随即发生大埔剑桥护老院涉嫌虐老事件,令人质疑私营安老院的服务质量以及政府监管能力。其后2016年3月,该计划再度实施,不过9月将计划范围扩大至所有甲一级安老院后,监管系统再度失守。社会舆论批评 “服务券” 计划是将安老的责任市场化、商品化,老人未必能够真正受惠。
由于日趋沉重的财政压力和被照顾的老年人精神问题频出,香港的养老模式开始逐渐向社区养老转变。社区养老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的优势,更加关注对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关怀。社会福利署直接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资助,透过资助服务机构、援助困难老人,调控收费标准,改善老人养老处境。
面对着四万名排队等待补贴型养老服务的老人,压力之下的香港政府正在寻求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养老合作,这也可能成为其解决长远人口问题的方案的一部分。这与内地产妇去香港生娃、内地各年龄段的孩子去香港读书形成了鲜明对比。
内地广阔的空间可以帮助消化香港难以承受的老龄化压力。不少香港老人对去内地生活持积极态度,尤其是那些在内地有亲戚的老人,他们认为内地的养老院环境不错,也适于居住。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不可能像内地养老院这样为每位老人提供一个独立房间。另外,香港普通家庭居住面积过小,所谓的公寓也十分狭窄,一家人挤在一起,居家养老也捉襟见肘。搬到内地,居住环境会得到很大改善。
有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养老问题?答案当然是没有。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不停地探索。香港,作为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直是积极的探索者。而争论从未间断,演变也尚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