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NEWS

青岛养老院“医养结合”发展背景

来源:青岛养老院   作者:青岛养老院    时间:2015-12-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老龄化的大国。据统计测算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44年将达到4亿,其中一半以上将是空巢老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演进,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农村留守老年人数量目前已近5000万,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威胁。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要拥有30张养老床位(全国需要700万张),而目前只有300多万张床位。民政部提供,城市空巢家庭超过老人家庭总数的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他们的生活照料问题相当突出。国家老龄办和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到2015年全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占老龄人口的19.5%,他们极需生活照顾、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但目前90%以上的养老机构以生活自理为收养条件。

    自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他们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四二一”结构将使家庭养老无法承受。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青岛养老院

    传统的老年康复,保健,居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养老的市场需求。老人或多或少与疾病是相伴的,没有医疗保障的养老在许多地方的反馈是如同等死。据相关调查报道:九成养老机构老无所“医”。 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少,养老机构中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匮乏、医疗设施有限,这也是导致一些慢病、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医养结合需求无法满足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全社会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难题, 建立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将备受青睐,同时也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难以应对我国社会老龄化加速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日趋发展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

    自古中国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也是大部分老人在子女外出务工时,宁愿守家忍受孤独,也不去养老机构养老的原因之一,其次,他们也怕周围的人对其选择去养老院的事情而责怪其子女的不孝顺的议论。在全国已发生多起独居老人家中猝死的新闻了,且老人死后好几天才被发现,这些社会现象都是由于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缺乏子女的关爱,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都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导致的。

    就我国目前而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取向和竞争带来的职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亲情的淡化客观上导致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

    然而对于那些愿意去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来说,如病后需要康复的老人,这时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上又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大多数中小型养老公寓而言,上医疗设施和聘请医护工作者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他们没有这笔钱,实施医养结合短时间内难以成行。目前国内不少养老机构更多地只能称之为老年人看护点。医疗条件普遍有限,硬件配备不足,床位紧缺,设施简陋,护理人员的医疗专业素养不够,导致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享受不到好的康复和养老服务, 甚至让老人的养老变为了等老,以至于老人及家属对养老机构产生排斥的想法。具备定点医疗资质的养老更是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由于大医院有医疗资源,患者还能享受医保报销,条件远远强过养老院和社区医院,许多老年患者明明可以回家却拒绝出院,动辄住院一两年的“压床”现象屡见不鲜。而与需求相矛盾的是,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日常护理,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规医疗,不愿参与低盈利的养老领域。患病和失能老人的特殊医疗需求,成了现阶段养老难以满足的空白地带。真正能满足医疗康复和养老需求的机构几乎没有。

    养老困境凸显市场空白。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加剧,能够真正能满足医疗救治和康复养老的机构养老的需求将成为社会养老的支撑,“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模式,将是今后养老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养老呈现“9073”模式现状,即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和3%的机构养老。未来几年“4-2-1” 模式的家庭人口结构的涌现,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对有便利保障的“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日趋迫切,最快实现“医养融合”的机构养老将成为养老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未来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被喻为21世纪朝阳产业并不为过。

    城市老年人群购买力较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城市老龄人口中42.8%为防老防病毕其一生积攒,因而有储蓄存款。到2015年老龄人口消费将超过2万亿。沈阳市调查,该市老龄人口84.6%有自有房产。他们的消费观念和养老意识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十分愿意到就医方便、环境优美、服务周到、气候宜人、交通畅达的养老社区安度晚年。

    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老年产业市场。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将为2.8万亿元,2030年为7.3万亿元。部分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在发生转变,他们在养生、健身、旅游观光、美食、美容、衣着装扮、金融理财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且老年人的保险意识、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对医疗养老的需求和健康意识普遍在加强,必将推动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

    “医养融合”模式的养老服务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医养融合”项目建设,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医疗养老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大量就业岗位。

    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养老问题前所未有地突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面临诸多问题。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尊重他们的心理情感,是老年人群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既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殷切希望,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社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养老运行体制,积极发展医疗养老服务事业。

    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他们的养老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老龄人口问题高峰到来之时,推广“医养融合”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医养融合”模式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缓解养老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中“调整和新增医疗卫--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促进非公有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卫财字〔2012〕47号)中“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和慢性病诊疗机构。要加强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养老的方针、政策,释放出一个特别明显的讯号和信息,就是要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也意味着,“医养融合”模式的养老服务行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医养一体化”医院,积极发挥民办医院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在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举办护理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的精神,引进社会资本全额投资兴建或技术合作兴办本项目。为此,”医养融合“项目建设在全国已悄然兴起。
返回 新闻列表
13210863518